下雪時并不冷,雪化后的冰期才是最冷的時候。
近一個月以來,無錫、臺州、天津、廣東“四大板塊”內的電動車企業相繼復工,誓要搶回因疫情失去的一個月。那么,在這場事關生死的行業淘汰賽中,什么樣的企業才能真正活下來呢?
別以為讓員工回來上班,就代表了復工?就代表了復產?沒那么簡單。
這場疫情對每個企業來說,幾乎都是一場綜合能力的測試。只有經歷過真正的痛,才能明白什么才是最寶貴的。
鑒定必勝信心 對員工“好” 越是艱難越要
越是困難艱險,企業越是要有必勝的信心,越是要對員工“好”,這是對企業一把手“心力”的終極考驗。
疫情之下,危機四伏,停工待產、入不敷出的殘酷現實,讓企業心力交瘁,于是,裁員降薪成為最直接的“自救”方式,但有一些企業卻并沒有如此簡單粗暴,而是逆向思維,用“溫情”凝聚了人心。
其中,估計虧損5個億的老鄉雞董事長束從軒,在鏡頭前,手撕員工聯名降薪請求并稱,“哪怕賣房子、賣車子,我們也會千方百計確保你們有飯吃,有班上”。
當然,更為硬核的操作者,當屬伊利了,公開宣布要給員工漲薪。
同樣,遭受疫情重創的電動車行業也涌現出眾多硬核操作。
以愛瑪、新日為首的電動車企業,包車包機從云南、貴州、新疆等地接回員工。
其中,愛瑪與太平洋保險公司簽訂了“傳染病疫情防控財產保險”,而每一位復工的愛瑪員工都是受益人,保障期6個月,總保金額達500多萬元,這樣硬核的愛瑪,也在十幾天內多次獲央視《新聞聯播》報道點贊。
以天能電池、中策橡膠為首的配套商企業,也安排專列、大巴車,跨越數千公里把外地的員工接回。
其中,天能集團董事長助理易炳榮先生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復工復產的核心是“員工”,要實時保障員工健康安全。據悉,天能集團向長興慈善總會捐贈200萬元,用于抗擊肺炎疫情工作。
危難之中,這種精神層面的向心力對于激發企業團隊、組織的戰斗力,十分重要。
員工自會心懷“感恩”之心,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工作當中,而更重要的是,這些硬核操作,傳遞的更強勁信號是,企業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文化。
試問,這樣有責任、有溫情的企業,誰能不愛呢?
不念過去 不畏將來
2020年,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心力”,但冬天越是嚴寒,春天越是爛漫。
正如挪威作家易卜生所言:
“真正的強者,善于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刻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