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如何更安全地實現隔離,成了人們關注的重點。除了口罩、消毒液、護目鏡等被搶斷、線上電商訂單激增之外,電動車無人配送也在這非常時期被推至臺前,進入到了大眾視野。無人狀態是最安全的狀態,應“無接觸配送”“無人經濟”消費場景的需求,無人化設施也開始被寄予厚望。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的發生給配送行業發展進程帶來巨大變化。一時間,大公司如京東、美團、蘇寧、順豐等派出了自己的智能無人配送電動車,成為防疫戰線上的“奇兵”。通過配備高智能化與5G技術的無人電動車,進行“無接觸”配送服務,進一步降低用戶與配送員交叉感染的風險,使得“無人配送”的概念突然火了起來。2003年非典后,電商行業迎來了大發展,那么,武漢疫情催化下的電動車無人配送是否也會迎來大規模應用呢?
拋開此次疫情不談,目前快遞配送行業有著龐大的市場需求,催生的是最后五公里或最后一百米末端配送效率的更高要求,也就需要配送工具上的與時俱進、進一步革新。這些新設備依靠攝像頭、雷達、傳感器等,不止聚焦快遞、外賣等行業,目前在園區、場站等已開始使用,用戶反饋頗為理想。未來如果能在技術和商業路徑上打通,便可以形成規模效應,真正替代人的工作。
但是,在目前通信、技術等各項條件的制約下,即便有疫情的催化作用,無人配送等服務類電動車要到成熟階段,依然需要時間和客觀條件的進一步發展,比如5G的普遍應用、技術的更加完善等。現在談量產還為時尚早,低速無人物流電動車量產難,主要有技術和商業兩個方面的原因。即便是解決了技術和商業上的問題,成功降低了達到量產要求,法律法規和民眾接受度仍然是個繞不過去的彎。
理想狀態是無人物流車能替代掉快遞員的工作,但現實情況讓我們不得不先從可能落地的場景入手,比如高檔寫字樓和小區,大型工廠倉庫及生產車間。現實的曲折并不意味著這個市場要就此落寞,相反隨著中國電商和外賣市場的不斷擴大,再加上此次疫情所帶來的催化作用,這個市場的玩家會越來越多。
正因如此,在新能源和新技術的加持下,快遞行業前行的腳步逐年加快,配送服務的價值和意義也今非昔比,在降本增效這一目標的指引下,其必須做到“環保+智能“的完美融合,這樣才能跟上行業需求的不斷衍變與升級。技術積累,最終需要被整合成一個應用,只不過需要合適的契機和場景的爆發點。
智能化是一個各行各業都在探索的大趨勢,我們也見證了這些趨勢的顯現,雖然跨界而來的“真智能”先行一步,傳統電動車產業在智能化的路上還有很多路要走,但是我們相信只要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傳統電動車行業終會找到屬于適合自身的智能化之路,也不會一直讓讓強勢跨界的企業一枝獨秀,專美于前!而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生產生活中,一定會看到實實在在的環保、智能電動車型更快、更多落地,為我們的綠色和智慧物流生活帶來全方位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