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近日報道,中國電動車制造商超487家,產能過剩已不可避免。華爾街日報認為,基于“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國正在推動包括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內的十大重點產業崛起,國家及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的大力支持,是中國電動車企爆發增長的源動力。
然而,這些企業并不能全部存活。瑞銀分析師PaulGong表示,“這個行業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很多都會被浪費掉。”更有一些汽車分析師直接指出,未來能存活的電動車企可能只有1%。與此同時,華爾街日報認為,隨著眾多造車企業入場,產能過剩將不可避免的淹沒中國電動車市場。香港GavekalDragonomics技術分析師DanWang也表示,“中國希望成為一個高科技強國并趕上技術前沿,其中一項成本可能是產能過剩。”
隨著近幾年新能源汽車的火爆發展,產能過剩問題已經開始被業內慢慢關注。據中國流通協會統計,2015年至2017年6月底,國內計劃投建的新能源整車項目超過了200個,相關投資金額高達10000億元人民幣以上,各類車企已經公開的新能源汽車產能規劃超過2000萬輛,是2020年預定銷量目標的10倍。
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在今年5月的一個公開會議上介紹,中國共有71個整車集團,新能源汽車企業有455家,其中,新勢力造車企業有49個。而根據工信部企業及產品公告統計,2017年度共有64家車企實際生產了新能源汽車,可見絕大部分車企還沒形成實際產能。
中國政府正在加嚴對新能源汽車項目的投資監管,一方面通過嚴控生產資質,鼓勵企業盤活僵尸資質、利用現有產能;另一方面也在嚴格控制已有資質企業的新增產能,要求企業產能利用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且產品技術指標達到業內領先水平。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部分新創車企可能沒有機會實際投產就被淘汰離場了。
雖然目前尚不能完全斷定新能源汽車已經產能過剩,但中國政府正在對于可能出現的產能過剩風險密切關注,并建立起產能監測與預警機制,要求汽車整車和關鍵零部件企業將上年度相關產能情況,于每年1月底前上報省級投資主管部門并抄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