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這段衰敗期,德魯克告訴我們,“缺乏管理者是福特衰敗的主因”。
書中對福特公司的這段經歷有段這樣的描述:
“從福特汽車公司的早期,就可以看出老福特拒絕讓任何人擔負管理重任的作風。例如,他每隔幾年就將第一線領班降級,免得他們自以為了不起,忘了自己的飯碗全要拜福特先生之賜。老福特需要技術人員,也愿意付高薪聘請技術人員,但是身為公司老板,‘管理’可是他獨享的職權。”
同時,在當年的福特公司,還有這樣一幕:
“老福特在經營10億美元的龐大事業時,有系統且刻意地排除管理者的角色。他派遣秘密警察監視公司所有主管,每當主管企圖自作主張時,秘密警察就向老福特打小報告。每當主管打算行使他們在管理上的權責時,就會被炒魷魚。
而老福特的秘密警察頭子貝內特在這段期間扶搖直上,成為公司權力最大的主管,主要原因就是,他完全缺乏管理者所需的經驗和能力,成不了氣候,只能任老福特差遣。“我們都知道福特公司曾面臨非常嚴峻的衰敗危機。衰敗嚴重到什么程度,從這里就能略窺一二:當時人們建議美國政府足額貸款給美國第四大汽車制造公司(但規模還不及福特公司的1/6)史都貝克,讓史都貝克收購福特家族的股權,接管福特公司。
我們都知道福特公司這段嚴重的衰敗期發生在許多年前的美國。
但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國內很多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目前的管理水平仍然處于這個階段,或者說,管理水平比多年前衰敗期的福特公司好不到哪里去。
我們國人有著很深的“皇權”文化,每個企業主某種程度上仿佛是他自己企業的皇帝。
創業初期艱苦的日子里,是老板們在槍林彈雨中帶著當年的創業團隊沖殺出來,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的成績,過上了好日子。
老板們不免有些沾沾自喜,他們在內心深處大多是高看自己的,是有點自負的。
對于員工而言,特別是對于一直追隨老板的那些個“創業元老”而言,他們如今在老板的英明領導下終于過上好日子了,自然對老板欽佩的五體投地,唯老板馬首是瞻。
老板們也樂得被追隨、被仰慕。諂媚的話聽的多了,日子久了,老板們更是自命不凡。
什么管理者?什么建立治理和經營企業的機制?
在老板眼里,那都是些花拳繡腿,是不得已而為之。
如今企業大了,人多了,老板們管不過來了,遂請來這個或那個管理者,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
如果管的過來,老板們大抵還是希望一手遮天的。
因為只有如此才能表明,這家企業是他的帝國,他才是企業命運的主宰者。
公司從當年三五桿槍的小生意階段好不容易成長到了今天可以被稱為一家“企業”了,而且還是一家頗具規模的“企業”。
但老板們的觀念大多還沒有轉換過來,或者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其實并不愿意轉換觀念。
他們要的是一種個人英雄主義的氣概,他們要的是做“皇帝”的滿足感。
他們最篤信的,仍然是自己。
他們無疑缺乏安全感。
公司是大了,人也的確多了,看起來各個部門都健全了。
但事實情況是,在很多企業里,大小事仍然是老板說了算。
什么部門經理?什么部門總監?那只是給你安個帽子而已,你千萬別“不識趣”。
作為管理者,你要在企業“需要”的時候再發揮作用。
至于“需要”或“不需要”,以及何時“需要”,“需要”到什么程度,那是要看老板的“需要”來定的,要看老板當天的心情再說,而不是看工作的“需要”,因此,作為管理者,你如果想在這家企業里“混”得好,
第一,你得跟老板搞好關系。
否則,你的專業能力再強也很可能白搭,英雄無用武之地。
第二,稍微重要點的事情,你還是得等老板拍板。
你要向老板左請示右匯報,你得讓他有“一切盡在掌握”的感覺。
如果是老板做的決策,決策錯了,大家都沒事。
倘若是你沒請示老板,你做了決策,決策如果做正確了,你有搶老板“風頭”的嫌疑;決策如果做錯了,那你可得吃不完兜著走了。次數多了,恐怕你連工作都難保全了。
老板事后會問你,怎么不向我請示?
老板心里會想:你以為你是誰啊?這家企業可是“我”的。這里我說了算,不是你。
在很多民營企業,作為一個管理者,你想知道自己有什么權力,什么事你可以管,什么人你可以管,你得揣摩,不能只“單純”的看職位說明書。
有時,就算某人是你的下屬,你都得敬他三分。
不然,你就“out”了。
如果你是新到一家公司擔任管理崗位,你得先老練的摸摸風向,把把脈,得向“老”同事探詢老板的喜好,在蛛絲馬跡中揣摩組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精神特質與亞文化。
然后試探著保守些做點事,看看“風向”,如果可以,再往下推進,如果不行,趕快就收,否則很有可能吃力不討好。
你除了要跟老板搞好關系,你更得跟老板身邊的親信搞好關系。
這些親信們有意無意的在老板面前美言你幾句,你在公司的位置就坐得穩了,遇到什么升職、加薪之類的好機會,他們想起你的可能性也更大點。
通俗的講,這叫“站好隊”。
看看,這些今天在企業管理實踐中仍然發生的情形,與那么多年前福特公司在老福特領導下日漸衰敗時的情形是不是還有幾分相似呢?
那意味著什么呢?
這個問題看來值得我們每個老板好好想一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