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講“工匠精神”的比較多,前一陣子央視拍了部專題片《大國工匠》,并且連續在《新聞聯播》一一介紹,央視弄這么大陣仗,根據銳圓哥哥幾十年觀察,他們肯定是受到了壓力,這幫家伙一旦集中宣傳什么,要么是社會上這個問題很突顯了,它不出來引導輿論會讓上面批的,要么就是領導同志在某個場合說了句什么,央視心領神會,于是馬上詮釋傳播,總之,上面有壓力。現在講工匠精神的人越來越多了,中國的事,就是這樣,本來該講究的事,講得多了,說得多了,就變成口頭禪了,說兩天也就過去了。
工匠精神的壓力可能來自上上下下,一方面經濟下行,產能過剩,一方面老百姓到國外大肆采購,國貨還是有問題,做得粗糙啊。
中國制造比較糙,原因很多,當然現在上上下下產官學媒都把這個原因歸結到中國缺乏“工匠精神”了,于是缺什么補什么,腎衰吃豬腰子羊腰子能不能補上?不知道,但是吃了心理上有安慰。工匠精神這么吼吼能不能吼出來,我看夠戧,銳圓今天念叨念叨這個話題,隨便聊,沒有和主流輿論對著干的意思。
“工匠精神”脫離不了“工匠”,工匠是農業手工業時代的稱呼,到了大工業時代、信息時代,嚴格意義上的工匠有沒有?有,但早已不是主流。銳圓逛過幾個博物館,看過中國古代傳下來的玉器、青銅器、瓷器、漆器、絲織品等等等等,這都是嚴格意義上的工匠做出來的,包括古代建筑、園林,特別皇家的,哪怕是一個欄桿,上面的雕刻也是絕對精美,完美體現了工匠技藝和工匠精神,所以說要論工匠精神,中國不遑遠求,咱祖上有的是,比方用夠用象牙雕得球套球那種(叫不上名來)的工藝品,現在你用德國最牛的五軸數控機床它也做不出來。
為什么古代中國人做得活那么細,怎么現在變糙了?這種一絲不茍的精神為什么憑空就喪失了?有人說,中國人現在活得太浮燥了,這么解釋等于沒有解釋,問題就是中國人你TM為什么這么浮燥?
我看一篇文章,說明代的拔步床,當時就值白銀一萬兩以上(《金瓶梅》為證),相當于現在200萬人民幣以上(不是古董價,是直接換算),差不多同時代的消費水平是什么呢?一個中等三四口人家庭,一年的生活費用是三十兩白銀(《紅樓夢》為證),據考證,一部拔步床要一個高水平的木匠師傅和一個雕花師傅再各帶一兩徒弟總共做八到十年,如果這些手藝人比常人收入高一些,每人每年平均要賺到100兩,那一部床的工錢就可能是五六千兩,甚至更多。不要說古代人做得活細,現在一樣能細,關鍵是有沒有人給這些師傅十年的時間,過百萬的工錢。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精美絕倫的工藝品,那都皇家、貴族花大價錢請人慢慢做出來的,拿著最低工資標準的那不叫工匠,離什么精神更是相距十萬光年,我們經常看到什么鳥皇帝光修陵墓就花十幾年幾十年,挖坑堆土花不了這么些時間,關鍵是隨葬品要一批批有“精神”的工匠慢慢來做。
總而言之一句話,工匠是用銀子堆出來的,沒有這個銀基座,上面有個屁精神。現在工廠出個產品(比如摩托車),有網友馬上噴,這么差勁,沒有工匠精神,你看人家德國、日本……。喂,兄弟,價錢?你給什么價錢?別的領域不說,就摩托車行業,就我們本土企業賣得那個價錢,能一模一樣做出來真得是不錯了(呵呵,準備挨罵),談什么工匠精神。這位說了,老子有錢,愿意花大價錢,你倒是做一款不次于日本的摩托車啊!兄弟,一個人,一個企業,年復一年地做低端產品,他要做高檔貨,真的很難,即使做出來,也沒人信,也不會給他好價錢,他也不敢賣高價錢。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高檔產品常有,高檔買家不常有。
當然,今天的工業化生產和手工業時代的生產制造機制有很大不同,工匠精神的傳承還有很多問題,已經過零點了,有時間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