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復古摩托車盛行,峰仔突然想到了“幸福”摩托車,便查閱了一些關于這個品牌的資料。不出所料,它真的是一款非常帶有時代感的產物。下面跟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款對于中國來說爺爺級的摩托車品牌吧。
首先要特別介紹一下“幸福250”摩托車的時代背景,比我的想象至少要早20年。在老一輩人的記憶里,“大躍進”的深遠影響已經刻進了他們的心底。畢竟這可以說是一個見證中國政治大變革的經濟活動。“1958年至1960年間,中國xxx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極“左”路線的運動,是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及其以后不斷地錯誤批判1956年反冒進的基礎上發動起來的,是“左”傾冒進的產物”。這段文字是“度娘”跟我說的。
我想很多年輕人都會和我一樣,并不能很清楚的認識那段歲月給中國帶了什么,當然這也不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那個年代促進了工業化的進程,也就有了今天的主角。當時中國的摩托車是什么狀況呢?可以說絕大多數都是從蘇聯、捷克等國家進口的,價格昂貴,配件也供應不上,使得摩托車使用沒多久就成了一堆廢鐵。后來上海自行車二廠(大名鼎鼎的鳳凰自行車就是這里生產的)黨委書記兼廠長陳世杰意識到,國內連一家上規模的摩托車生產廠家都沒有,這就醞釀著利用自行車和摩托車的共通之處,自主研發我們自己的摩托車,沒想到上報給上級領導后,很快就批示通過了。
那個年代可能還沒有自主研發這樣的詞匯,而且也真的說不上。當時的“幸福250”摩托車并沒有名字。1959年,上海自行車二廠經過精心的比對和挑選,最終選定了當時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著名的“JAWA 250”(佳娃)型摩托車為仿制原形,準備過程中了解到上海消防器材廠曾經也仿制過“佳娃”摩托車,就向他們借來圖紙和部分鑄件毛坯,又從上海摩托車俱樂部借了一輛“佳娃250”作樣車,開始了仿制工作。在這樣的條件下,經過一個月的奮戰,仿制的5臺250型摩托車成功完成(說山寨可能有點不尊重)。但很快又開始了“三年困難時期”,糧食嚴重短缺導致老百姓的日常起居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參與仿制的工人們望著那5輛暗紅色的樣車,內心糾結。也正是這時,作為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把“幸福”作為它的名字。多么樸素而深刻。
新的問題來了,一輛摩托車至少要有1000多個零件,而絕大多數零件需要自己生產,連鋼板也要自己軋制,標準的“小而全”的生產主式,這樣的難度,當真不是好玩的。上海自行車二廠又扎扎實實搞了三年整頓,在這期間,繼續對“幸福250”進行了無數的改進和試驗,使技術更先進,質量也更有保證。有數據記載,“1960年底,有21輛新車在上海市內行駛試驗,能安全回廠的只有6輛;到了1962年10月,有10輛幸福250從河北邢臺到北京,經600公里四級以下惡劣道路的行駛試驗,全部安全無故障到達。”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銷路怎么辦?在那個年代,讓老百姓購買顯然是不現實的。可是如果銷路打不開,將必死無疑。這么多年的努力不能白費,還好通過廠里的退伍軍人把“幸福250”介紹到解放軍總后勤部。經鑒定合格,最終被指定為軍事用車。為了保障部隊供應,總后勤部還專門派了駐廠代表,每年由總后勤部下達計劃,供應部隊需要。這樣大的客戶,確定了“幸福250”摩托車的地位。
萬事都會有可關聯性。產品受到了軍方的認可,這口碑可比做什么廣告都更有效。可接踵而來的出現了產能不足的問題。話說1962年,年產600多輛的數量應該很可觀了吧?但實際上卻遠不能達到市場的需求。廠房狹小是首先遇到的問題。作為一個主要以生產自行車零件為主的企業,生產摩托車則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以至于摩托車生產完成沒有地方可以存放,你能想象到院子里,走廊里停滿了摩托車是什么樣子嗎?就連新車的調試都是在大街上完成的,按當時道路,試車都是沒有條件的。
后來上海自行車二廠的領導意識到這樣下去會阻礙企業的發展,便向上海市委有關部門反映了情況,在市計委統一規劃下,上海自行車二廠和寶山農機修配廠合并成立了上海摩托車制造廠,充分利用兩廠的技術工人和設備、廠房,規模壯大起來。有了資本可以大搞技術革新,成績顯赫。后來,私人購車的限制放開了,“幸福250”開始逐漸地走向老百姓,隨處可見“幸福250”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