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大家帶來川崎Z900與雅馬哈MT-09的對抗。(轉載)
為了讓大家有個更直觀的對比,將兩款亞公升級車種放在一起,這樣參照起來就方便多了。而且這張圖正好是川崎的萊姆綠VS雅馬哈的代表藍,正是兩家公司的代表色,因此特意做在一起。2018款的雅馬哈MT-09,分別有MT-09和MT-09 SP兩個版本,而2018款川崎的Z900,也有Z900和Z900 A2兩個版本。為公平起見,本次的PK選取的是Z900和MT-09,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普通版進行對抗,后面有出現其他版本照片時候,戰車我會加以注明。
如果說,上一篇的MT-03與CB300R的戰爭,還只是運動版街車與復古街車的對抗,因此導致兩家似乎并沒有站在同一起點。那么,這次的川崎Z900與雅馬哈MT-09的碰撞,則真的是SPORT對SPORT,直列四缸VS直列三缸,硬碰硬的對抗。
相信大家都有一個感覺,當下的車子,線條越來越流線型,車頭越來越扁,車身越來越緊湊,電子元件的使用越來越多。
在全球最大的摩托車展會米蘭車展上,川崎與雅馬哈共同亮出了自己的亞公升級王牌車種Z900和MT-09,對參展的人來說,一時眾說紛紜,挺哪一家的都有。900cc這個級別是個分水嶺,越過了它之后,Z1000和MT-10兩款車的售價,將有大幅的提升。而亞公升這個概念,之所以對每一個廠家都十分敏感,是因為這個售價區間,性能上將直接碾壓大眾化的600cc機種、直追公升級,售價卻高于600cc機種不多,大多數騎士在進入公升殿堂之前,都會選擇一款中級別排量的車種過渡。亞公升車種,就是不二之選。
在遇到一款新車的時候,我們的第一直觀感受,除了轉圈的看實物,就是上去坐一下,手扶住車子,體驗真實的第一感覺。而戰車我由于之前分別騎過兩款車子,因此在米蘭車展上見到這兩款車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回去可以寫的更多。所以,僅從外觀看起來,Z900,顯得寬大,MT-09,略顯瘦。這么說吧,Z900從外觀看,更像一款公升級的車子,而MT-09,則像是一款往多了說600cc的車種。如果大家還體會不到,那么,貝納利的黃龍600BN,相信沒見過的人不多吧?兩臺車子,實際都比黃龍600小,但Z900凸顯的是飽滿,MT-09凸顯的是瘦高。
這種感覺,在身高174的戰車我坐上車之后愈發明顯。坐上Z900,兩個前腳掌輕松著地,如果兩腳往車身中并一下,幾乎雙腳后跟可以著地了。而MT-09,在坐上去后,兩個前腳掌是勉強著地的。如果雙腳離地放到腳踏上,Z900的加持性恰到好處,既不會覺得車身太寬,兩個大腿又正好加持車身。而MT-09,會讓人感覺車子有點瘦。2018年的MT-09,座高在2017款的815mm的基礎上,又升高到了820mm,這就令身高170以下的車友,會有明顯的腿部支撐負擔。
兩款車為了讓駕駛者有更好的腳部支撐冗余,因此在油箱與車座的結合處,車身的線條都有收窄。2018款的Z900的自重,雖然有210kg,由于前后重心分布的合理,卻讓駕駛者完全感受不到這個重量。2018款MT-09的自重,僅有193kg,不但在重量上優于Z900,在坐上車后,甚至給人一種CB400一樣的錯覺,十分輕巧。雖然戰車我在MT-09上單腳完全著地,但如果有頻繁的紅綠燈起停,尤其后座有乘客時候,恐怕還是有一些心理負擔。
兩款車的儀表,都出色的詮釋了大量電子元件在新款車型上的應用。在動力模式上,Z900略遜于MT-09,因為2018的MT-09,不但為車子添加了三段動力模式,還可以選擇兩種循跡系統的介入。Z900則是在儀表的顯示上,為駕駛者提供三種顯示方式。從Z900誕生起,很多車友就念叨這個儀表與小火神太像。因此,在電子元件系統使用和配置上,MT-09都占據了優勢。
在車頭造型上,兩家公司都在車型的設計初期,充分考慮到照顧自己車系特色的因素。比如Z900的蛤蟆頭來自于Z系列,尤其Z1000的特色。而MT-09的蜂王眼,同樣是取材于MT系列,尤其要繼承MT-10的血緣。如此分明的設定,自然是為了鞏固自己車系的受眾群體,但這把雙刃劍,也恰恰限制了設計師的想象空間,因為,只能在一個受限的范圍內發揮,畢竟無法天馬行空。由于車友們審美觀很難一致,因此,車頭造型算是半斤八兩。
從手把的使用上,大家可以看到。雖然Z900與MT-09所誕生的時間接近,但Z900左右把座走的中規中矩路線,而MT-09則在把座的使用上更加創新,將喇叭按鍵與轉向燈按鍵位置調換,危險指示燈開關也在右手上。大家先別急著為MT-09叫好,因為,這樣的設定,純粹是為了照顧歐洲用戶的使用習慣,壓根兒就沒考慮國內消費者的感受……而且,一旦MT-09國內發售,恐怕也要回歸中庸風格。
其實,在觀察了良久兩款車子,以及試坐兩款車子之后,心里還是對MT-09好感更多的。但拍到儀表的時候,戰車我還是大吃了一驚,甚至是大吃一“鯨”!MT-09的儀表,在下端與車頭連接的地方,這個大大的豁口,是為了讓駕駛者塞把車鎖進去么?剎那間,有種好感歸零的感覺……
為了讓大家有個更直觀的對比,將兩款亞公升級車種放在一起,這樣參照起來就方便多了。而且這張圖正好是川崎的萊姆綠VS雅馬哈的代表藍,正是兩家公司的代表色,因此特意做在一起。2018款的雅馬哈MT-09,分別有MT-09和MT-09 SP兩個版本,而2018款川崎的Z900,也有Z900和Z900 A2兩個版本。為公平起見,本次的PK選取的是Z900和MT-09,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普通版進行對抗,后面有出現其他版本照片時候,戰車我會加以注明。
如果說,上一篇的MT-03與CB300R的戰爭,還只是運動版街車與復古街車的對抗,因此導致兩家似乎并沒有站在同一起點。那么,這次的川崎Z900與雅馬哈MT-09的碰撞,則真的是SPORT對SPORT,直列四缸VS直列三缸,硬碰硬的對抗。
相信大家都有一個感覺,當下的車子,線條越來越流線型,車頭越來越扁,車身越來越緊湊,電子元件的使用越來越多。
在全球最大的摩托車展會米蘭車展上,川崎與雅馬哈共同亮出了自己的亞公升級王牌車種Z900和MT-09,對參展的人來說,一時眾說紛紜,挺哪一家的都有。900cc這個級別是個分水嶺,越過了它之后,Z1000和MT-10兩款車的售價,將有大幅的提升。而亞公升這個概念,之所以對每一個廠家都十分敏感,是因為這個售價區間,性能上將直接碾壓大眾化的600cc機種、直追公升級,售價卻高于600cc機種不多,大多數騎士在進入公升殿堂之前,都會選擇一款中級別排量的車種過渡。亞公升車種,就是不二之選。
在遇到一款新車的時候,我們的第一直觀感受,除了轉圈的看實物,就是上去坐一下,手扶住車子,體驗真實的第一感覺。而戰車我由于之前分別騎過兩款車子,因此在米蘭車展上見到這兩款車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回去可以寫的更多。所以,僅從外觀看起來,Z900,顯得寬大,MT-09,略顯瘦。這么說吧,Z900從外觀看,更像一款公升級的車子,而MT-09,則像是一款往多了說600cc的車種。如果大家還體會不到,那么,貝納利的黃龍600BN,相信沒見過的人不多吧?兩臺車子,實際都比黃龍600小,但Z900凸顯的是飽滿,MT-09凸顯的是瘦高。
這種感覺,在身高174的戰車我坐上車之后愈發明顯。坐上Z900,兩個前腳掌輕松著地,如果兩腳往車身中并一下,幾乎雙腳后跟可以著地了。而MT-09,在坐上去后,兩個前腳掌是勉強著地的。如果雙腳離地放到腳踏上,Z900的加持性恰到好處,既不會覺得車身太寬,兩個大腿又正好加持車身。而MT-09,會讓人感覺車子有點瘦。2018年的MT-09,座高在2017款的815mm的基礎上,又升高到了820mm,這就令身高170以下的車友,會有明顯的腿部支撐負擔。
兩款車為了讓駕駛者有更好的腳部支撐冗余,因此在油箱與車座的結合處,車身的線條都有收窄。2018款的Z900的自重,雖然有210kg,由于前后重心分布的合理,卻讓駕駛者完全感受不到這個重量。2018款MT-09的自重,僅有193kg,不但在重量上優于Z900,在坐上車后,甚至給人一種CB400一樣的錯覺,十分輕巧。雖然戰車我在MT-09上單腳完全著地,但如果有頻繁的紅綠燈起停,尤其后座有乘客時候,恐怕還是有一些心理負擔。
兩款車的儀表,都出色的詮釋了大量電子元件在新款車型上的應用。在動力模式上,Z900略遜于MT-09,因為2018的MT-09,不但為車子添加了三段動力模式,還可以選擇兩種循跡系統的介入。Z900則是在儀表的顯示上,為駕駛者提供三種顯示方式。從Z900誕生起,很多車友就念叨這個儀表與小火神太像。因此,在電子元件系統使用和配置上,MT-09都占據了優勢。
在車頭造型上,兩家公司都在車型的設計初期,充分考慮到照顧自己車系特色的因素。比如Z900的蛤蟆頭來自于Z系列,尤其Z1000的特色。而MT-09的蜂王眼,同樣是取材于MT系列,尤其要繼承MT-10的血緣。如此分明的設定,自然是為了鞏固自己車系的受眾群體,但這把雙刃劍,也恰恰限制了設計師的想象空間,因為,只能在一個受限的范圍內發揮,畢竟無法天馬行空。由于車友們審美觀很難一致,因此,車頭造型算是半斤八兩。
從手把的使用上,大家可以看到。雖然Z900與MT-09所誕生的時間接近,但Z900左右把座走的中規中矩路線,而MT-09則在把座的使用上更加創新,將喇叭按鍵與轉向燈按鍵位置調換,危險指示燈開關也在右手上。大家先別急著為MT-09叫好,因為,這樣的設定,純粹是為了照顧歐洲用戶的使用習慣,壓根兒就沒考慮國內消費者的感受……而且,一旦MT-09國內發售,恐怕也要回歸中庸風格。
其實,在觀察了良久兩款車子,以及試坐兩款車子之后,心里還是對MT-09好感更多的。但拍到儀表的時候,戰車我還是大吃了一驚,甚至是大吃一“鯨”!MT-09的儀表,在下端與車頭連接的地方,這個大大的豁口,是為了讓駕駛者塞把車鎖進去么?剎那間,有種好感歸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