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車企業進入電動車市場,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前后。當時進入的方式主要是以貼牌、代加工的形式。如力帆與愛德森,寧波中威機電與濟南輕騎摩托的合作。
2009年9月,大運集團投資5億元在寧波投產了大運電動車生產基地。緊接著在2010年5月,寧波大運電動自行車新基地也正式投產。在2010年10月,電動車行業的大展南京展上,大運摩托以電動自行車企業的全新身份參展,正式進軍電動車產業。同樣是2009年,隆鑫摩托等也專門成立團隊,組建公司進軍電動車領域,
2013年,臺灣光陽摩托也專門組建電動車團隊進軍電動車產業,在建成杭州光陽動力技術有限公司,進入大陸電動車市場,但后與綠源合作組建了綠源光陽。
2003年非典肆孽后,電動車市場迎來了一個井噴式的發展,這段爆發式的高潮持續多年,賣方市場讓電動車制造企業們賺的盆滿缽滿,也讓摩托車制造企業看到了我國電動車市場存在的巨大商機。因此,自2006年開始,力帆、輕騎、大運、隆鑫以及臺灣光陽,摩托車生產企業雖然通過不同的形式,但都在嘗試進入電動車市場能夠分一杯羹。這也是摩托車企業首次嘗試進軍電動車市場。
2、水土不服的折戟
摩托車企業的首次進軍,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如猛虎下山,從根本上而言并沒有給電動車市場造成多大的波瀾。這次規模性的進軍是失敗的,究其原因或許能夠用水土不服來形容。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摩托車企業在制造技術和品質上存在的優勢,專業的生產鏈和品質檢測的嚴格,都能夠為摩托車企業帶來質量優秀的產品,但他們忽略了電動車市場的消費特性。
突出性價比是中國消費市場的重要特點之一,在電動車市場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品質材料上的優勢,也說明了其成本的高昂。摩托車市場動輒上萬的產品消費,也讓每個摩托車企業在利潤點上有著自己的衡量標準。但電動車市場更注重的是性價比,質量是肉眼不易分辨的差別,但價格卻很直觀,這也是摩托車企業在產品上的水土不服。
然后就是標準問題,那時候的電動車行業,只有一張1999年的老國標作為行業標準,沒有3C認證,產品質量上難以做到統一。簡而言之,沒有質量上的底線。于是價格戰成為了電動車市場的主旋律,低廉劣質的粗工濫造也層出不窮,這是每個行業處于井噴式發展時都有經歷過的不成熟期。混亂的市場環境,讓摩托車企業疲于應對,難以得到突破性的發展,這是摩托車企業在市場上的水土不服。
3、沉寂多年虎視眈眈
首次進軍電動車市場,卻得了個折戟沉沙的結果,這也讓有心在電動車市場分一杯羹的摩托車企業們免費得到了一次教訓,但摩企們卻從未放棄過電動車市場這塊香甜的蛋糕。于是他們雖然也陸續在進軍市場,但都是淺嘗輒止,沉寂在盤虎視眈眈。
2014年6月,五羊-本田凈原發布第一款新能源電動車V1,宣告了其正式進軍電動車領域。而自2014年起,經過近四年的發展,五羊-本田凈原形成了4個系列,9款車型,覆蓋3000-5000元價格的產品發展。
2016年4月,宗申摩托旗下的森藍品牌,首次發布了兩款新品電摩小野獸T2\T3,正式進軍電動車市場,2017年也陸續推出了少數電摩產品。森藍是宗申旗下的高端電摩品牌,多年以來一直參與世界電動摩托車競標賽,并取得優秀的成績。
而早在2011年,豪爵控股集團于江蘇常州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立了常州豪爵電動車有限公司,正式進軍電動車領域。一直以來,豪爵也基本是以少量的產品嘗試市場,并未突破性的投入。
從凈原、森藍、豪爵等企業在近年來的表現而言,摩托車企業吸取了在電動車市場失利的失敗教訓,更多的選擇嘗試性的接觸電動車市場,研發產品,不敢輕舉妄動,也一直保持高度的市場關注,靜靜等待發展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