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臨近,都會有一支特殊的“部隊”,浩浩蕩蕩地從珠三角地區出發,一路西行,返回他們位于廣西、貴州甚至是云南四川的家,這支部隊就是我們在幾年前的新聞里經??吹降?,獨屬于廣東一帶的風景線 “摩托大軍”。
而關于這條風景線的由來,還得追溯到三四十年前。
1992年初春 ,一位慈祥的老人,不顧自己已將近90歲的高齡,在告別了忙碌多年的工作后,來到了當時頗受爭議的城市深圳,他的到來給當時所有人都吃了一顆定心丸。從他堅定的態度中,大家看到了希望,一個放手一搏、發家致富的希望。老人回去之后,上面很快修改和廢止了400多份約束經商的文件。
于是從那時開始,大批公務員為了尋找更多發展機會,不惜辭掉體面光鮮的鐵飯碗,也要南下到深圳廣州謀求發展。
“下海” ,絕對是那個年代最時髦的詞語,單是92年一年,辭職下海的公務員就超過了12萬人,保守一點地選擇了停薪留職,但這個數字,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突破了1000萬。眾多的人才來到這片完全陌生的地方,海風帶著改革的濃烈氣息拍打著他們的臉頰,讓這些從小深居內陸的文化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別樣的生機,也正是從這時起,中國的經濟改革迎來新高潮。
當然那股來自南方的海風,吹動的不只是這些知識分子,還有那撥祖祖輩輩靠土地吃飯的農村娃。新中國建立后,政府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帶領人民大力發展糧食生產。自力更生 奮發圖強的成果就是,中國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到了80年代末期,中國基本全面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
肚子是吃飽了,但手上沒活干了,中國的農業產品 ,尤其是糧食類的市場需求開始飽和,農民種地的收入也逐漸減少,“鋤頭挖不出金娃娃”,也成為了不爭的事實。而恰恰是在那個時候,另外一句口號在全國各地流傳開來,“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
這句話里閃著金燦燦的光芒,吸引著這些生長于農村的年輕人。
村頭大喇叭里不斷傳來的新消息,讓他們意識到,從這一代開始,要發財,不能只靠著面朝黃土背朝天了。而另一頭,隨著越來越多的產業、工廠進入珠三角,這里的勞動力缺口也愈漸明顯,而不斷涌入的農民工,恰恰是填補這些缺口的有力基石。
1992年流入東部沿海城市的農民工有4000多萬,1993-1994年人數增加到6000萬,而到了1996年,這個數字更是突破了8000萬大關。
數字增長的同時,人員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前期是基礎建設,干的都是搬磚砌瓦的力氣活,所以最開始加入打工潮的大多是男性??呻S著前面那批下海的企業主,接到源源不斷的訂單之后,他們才發現,自己的工廠需要更多的工人。
不是修房子搞建筑的男工人,而是更適合在玩具廠 服裝廠工作的女性。
她們的雙手靈巧而勤勞,為工廠贏得更多利益的同時,也將時尚的潮流帶向了全國各地。作為當時最新潮的時尚單品,牛仔褲絕對是一枝獨秀的存在。
雖說早在80年代,香港牛仔褲品牌“萍果”,就已經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可一條褲子100多塊,接近普通人兩個月工資的價格,還是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然而 因“開放”而吹拂過來的春風,喚醒了珠三角地區牛仔產業的生機。
從廣州到東莞,各種各樣的牛仔服裝工廠遍地開花,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則是被譽為中國牛仔四大產地的廣州新塘、順德均安、中山大涌以及開平三埠。
就拿其中的新塘來說,這里原本只是個不起眼的小鎮,可正是因為牛仔產業的發展,使這個不起眼的小鎮出了名。“全球每銷售3條牛仔褲,就有1條來自新塘”,這是人們對新塘牛仔產業的形容,也是其火爆程度的真實寫照。
作為中國最大的牛仔服裝生產基地,截止到2019年,新塘有牛仔服裝及相關配套企業2600多家,占新塘工業企業的60%,據統計,平均每天有250萬件牛仔褲,從新塘流向各地。其中一部分,更是遠銷俄羅斯、美國、歐盟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如此龐大的訂單量,也催生著越來越多來自農村的女性,投入到這個行業。她們有了一個統一的名字 “打工妹”,在這里,她們不再只是燒火做飯干家務的小丫頭,而是可以和男人一樣掙錢養家的工人。
這些男男女女從四面八方匯集到一起 ,在南海邊掀起了我國前所未有的打工潮,他們是中國改革發展的見證者,更是創造者。然而,見也見證了,創也創造了,當初一腔熱血成群結隊來到大城市打拼,如今幾年過去了,手上有了點積蓄想回家的時候,他們卻犯起了難。
兩三百的火車票,在如今看來確實不是什么事,可在當時,對那些普通的打工者來說,不能不算做是一筆天價。
畢竟直到2000年,廣東省人均月收入也才八百多塊,更何況,相比起火車票,汽車票價還要更貴一些。除了票價,購票方式也是令人頭疼的問題,我國最早的網上購買火車票,出現于 2011年6月底。
在這之前,唯有線下一種購票方式,為了能買到一張回家過年的火車票,很多人不惜冒著嚴寒,在火車站整夜整夜苦苦等候。那些年的報紙上,排隊幾天幾夜買火車票的新聞層出不窮。
199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員郭冬臨的小品《有事兒您說話》,就形象地表現了那個年代春運買票的情景,彼時還有一頭濃密黑發的他,一出場就抱著一卷大棉被,邊打噴嚏,邊交代自己買火車票的辛酸經歷。
買不到,買不起 ,是橫在回家之路上的兩座大山,可千百年來,骨子里“回家團圓”的基因,又讓他們不能退縮,怎么辦呢?
他們把目光轉向了自己出租房里的那架摩托車,為了方便,當時許多在珠三角的打工者買了摩托車,用于平時上下班,只是沒想到,現在這架小小的摩托車,居然成了回家的交通工具。
不過,這也沒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畢竟坐火車一個人要兩三百塊,騎摩托只要差不多一半的價錢。2000年春運,珠三角地區開始出現摩托車返鄉的方式,隨著網絡及QQ等聊天工具的興起,到了2003年春運,加入摩托車返鄉隊伍的外來務工人員,越來越多,摩托車返鄉大軍正式集結,他們帶著年貨,載著妻兒,從廣東出發,沿著321國道一路西行,返回他們位于廣西、貴州乃至云南四川等地的老家。
寒冬、騎行、載人拉貨,光是這三個詞就已經讓這趟回家之路充滿艱辛,如果再加上雨雪,稍有不慎,一場車禍可能就免不了了。也正因為這種非比尋常的返鄉方式,2008年春運 “摩托大軍”的現象,被媒體報道之后,很快吸引了政府乃至社會各界的關注。
為了騎行者們的安全和便利,沿線的地方政府,在“摩托大軍”經過的國道邊設立休息點,免費提供餐飲服務,甚至還動用警車為“摩托大軍”開路,政府在為“摩托大軍”保駕護航的同時,有很多企業和個人,也加入到助力行列中來了。
由于大多數返鄉服務站都集中在廣東省內,返鄉大軍出了省之后想要尋求幫助,難免有些困難。針對這種情況,著名摩托車品牌豪爵,進行了精心部署,他們選擇返鄉人數最多的省份廣西,設置多個愛心驛站。
驛站內有供暖設施和熱姜茶,可讓路途勞累的騎行者休息休息 ,暖暖身子。而在休息期間,將由專業技師為其免費點檢車輛,及時排除安全隱患,除此之外,考慮到各驛站間的距離,萬一遇到車輛故障,無法前行的情況,返鄉者們還可以隨時撥打免費電話,附近的豪爵店將第一時間,提供道路救援服務。
從政府到企業再到志愿者,他們都以極大地熱情,為“摩托大軍”的返鄉之路保駕護航,這里面,除了有責任,還有一份同為中國人的理解和祝愿。
也正是這些祝愿,讓“摩托大軍”隊伍不斷壯大,2011年,這支隊伍總數超過20萬人,而到了2014年春運,已經有超過60萬外來工,選擇騎摩托車返回老家,這是摩托返鄉人數的頂峰,當然也是這一現象消失的開始。
因為在這一年,南廣、貴廣兩條鐵路線相繼開通運營,大大節省了在路上的時間,與此同時 網絡購票方式也日漸成熟,徹夜排隊買票,漸漸成為了一種歷史性現象。
買不到的問題解決了,那么“買不起”呢?
2015年,廣東省人均月收入約為5700元,比15年前翻了七八倍,而且為了給摩托大軍,提供更為舒適安全的返鄉選擇。2016年,廣鐵集團聯合廣東省人社廳、交通廳,從1月31日至2月5日,連續6天每天開行一趟返鄉高鐵專列,這是政府的關懷,而更振奮人心的是,當年那些連車票都舍不得買的打工者,隨著收入的提高,也漸漸開上了屬于自己的小汽車。
高鐵和私家車解決了春運回家路的“大頭”,而另一端,回村的最后幾公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3年,廣西新建農村公路9816公里,總里程9.7萬公里,到了2018年底,廣西農村公路總里程,已經達到12.54萬公里。
除了廣西以外,更大范圍內的中國農村,也得到了相同的改變。2012年到2017年的5年里,全國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7.5萬公里,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率分別達到99.1%和96.5%以上,從出發到回家,農民工再也不用指望著摩托車去應付泥濘的鄉間道路了。
然而,這還沒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農業農村越來越現代化,“鋤頭挖不出金娃娃”,但現代化的手段可以。于是,當年那些背井離鄉的打工者, 又帶著這么多年的奔波,重回故土。
所以從2014年開始,返鄉摩托車數量逐年下降,單單是經過廣東去貴州方向,第一個收費站的摩托車,都下降到不到5萬輛。央視有一年的春晚公益宣傳片中,有一句話,打動了很多人,“這一生,我們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所有經歷過的人都知道,這段路上,少不了泥濘和風雨。但其實,所謂的風雨回家路,只是人們對幸福的具體詮釋,我們唯一希望的是,今后的風雨回家路上,沒有風雨只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