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們說是電摩元年,但元年后并非一帆風順。去年組團進擊的國產燃油摩托車企業,在今年狠踩了一腳剎車。這在五月的北京摩托車展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僅有的幾款電摩產品,基本上都被各大廠商放在不起眼的角落,與往屆北京摩展霸占C位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行業到底發生了什么?
我們先來看看今年摩托車銷量走勢,對比過去兩年的數據,今年的銷售乏力,這也直接導致了7月的降價潮。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如果主營業務出現了滑坡,對于新業務多半是無暇他顧。所以,各大摩企重心回歸成為一個普遍的選擇,特別是在出口收緊的情況下,國內市場更是不能有閃失。越發嚴重的價格戰正是這種壓力的具體體現。
同時,電摩的通勤市場也受到了各地越來越嚴格的政策制約,更高的門檻讓通勤電摩逐步退出市場,特別是在政策嚴管區的銷量呈現出暴跌的狀態。而符合新國標的高端電動車也順勢崛起,盡管價格來到了7000~10000的區間,但對比電摩還是有優勢,很大程度蠶食了通勤電摩的市場。
簡單總結,今年電摩遭遇了油車大面積降價、政策收緊的雙重打擊,再加上銷量不高,制造成本降不下來,規模效應上不去,這樣的局面讓企業不得不進行戰略轉型和收縮,很多品牌都在押注特殊電摩,甚至進入電動自行車市場。
肉眼可見的是,今年上半年國內摩企幾乎沒有重磅電摩產品發布。
與之相反,國內市場領先的電動車品牌,如雅迪,小牛,九號等卻在積極探索電摩市場,甚至還發布了很多電摩新品。
比如小牛發布了跨騎電摩的開山之作RQi ,九號也發布了自己的電摩旗艦E300P。
而國外廠商,如雅馬哈、KTM、川崎、寶馬在電摩領域也動作不斷,顯而易見,電摩還是被大家所看好。
無論是東南亞還是歐美市場,電動化的趨勢并沒有改變,但是受限于產業化,目前供應鏈還很不成熟,很多企業都需要通過合作來推進自身的發展,這也給了國內廠商一定的發展機遇,比如前段時間我們提到的天蝎電氣,就是由比亞迪提供的產能。
在國內市場,政策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業發展的上限,也決定了企業投入的決心。就目前而言,電摩的定位就顯得略微尷尬,盡管用戶有升級體驗的需求,但最終市場卻沒有太多的選擇,這樣的局面估計還要持續不少時間。
未來誰能破局?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