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有兩個感覺,其一是心在滴血,其二是喜大普奔;心在滴血的原因是筆者的兩輛車都有不同幅度的降價,某300降了2000元,某1200不知道會降多少。然而一個人的損失相比大多數人的所得就顯得無足輕重了,而且只要摩托車的價格能越來越低,未來換車的投入也會降低,所以面對降價其實都不吃虧。
只是摩托車為何會以如此大的幅度調整售價,并且幾乎所有品牌都在調價呢?筆者認為這里有兩個因素。
社交屬性淡化
作為摩托車愛好者當然經歷過不同的成長階段,也看到過形形色色的所謂摩友;其實很多摩托車愛好者根本不喜歡汽車,也不懂內燃機和變速器,在改裝方面幾乎沒有一點審美情操。這些摩托車愛好者主要是去“混圈子”的,是以摩托車為載體,期望融入一個其曾經夠不到的圈子。
一旦通過摩托車進入這個圈子,其初衷就會展露無遺。
有些是為了推銷,有些是為了關系,有些是為了傍大款。
可是不同屬性的圈子是無法融合的,在不同的圈子里的人也極其難融入到其他的圈子里;甚至于在同一個圈子里也會以產品價格來細分出小圈子,彼此之間有著隱形的隔閡,所以當很多人都難免碰壁之后,這樣的圈子也就不再有吸引力了。
亦或者說變了味的圈子不再有吸引力,這在一方面“機車網紅”有相當的“功勞”。
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退圈,真正能留下來的摩托愛好者大都有些封閉,普遍是不善于交流的;所以摩托車的社交屬性點越來越低,結果則是導致高價進口摩托車的市場需求量也在驟減。
自主品牌崛起
當摩托車圈子不再有吸引力,品牌是“大牌”還是“小牌”也就無所謂了。
一旦形成了這個觀念則必然會有大批的摩托車愛好者去嘗試物美價廉的國產摩托,此時的國產摩托車品牌還是“小牌”,可是隨著保有量的不斷增長,“小牌”也會變成大牌。這就像汽車圈里桑塔納的故事,自主品牌一旦崛起,桑塔納就要從當年的二十大幾萬一路下滑到今天的五六萬元。
所以以寶馬、哈雷、杜卡迪、川崎、本田等海外品牌為主的摩托車就不得不開始降價,同步出現的還有品牌力的衰弱;但是品牌力的衰弱是需要一個漫長過程的,那么當這些車的價格重疊自主品牌同級車之后,國產摩托也不得不去降價,至此一個長線降價的循環運轉開來。
綜上所述,摩托車的大降價其實剛剛開始,今天的摩托車市場就像是十五年前的汽車市場;用戶開始更注重車輛的使用屬性,在逐步淡化品牌社交屬性,自主品牌的崛起掀起了價格戰,一旦海外接招就非得打個你死我活才能算結束。最終國內的摩托車市場格局會以自主品牌為核心,海外品牌的占有率會低到難以想象,只有到了這個階段才是摩托車價格戰停止的時候。
拭目以待吧,未來的摩托車會越來越劃算。
當然摩托車的價值本就不高,現在任何一款摩托車都有相當高的“文化屬性溢價”,這一部分的溢價空間也是要被大幅壓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