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昔日返鄉壯觀,2024春運摩托大軍黯然消散
過去的歲月里,每到春節來臨,廣東廣西交界地帶都會掀起一陣轟動,那就是曾經的摩托大軍,是那群來自廣東的外來務工者。
多年前,這些勇敢的騎手們在廣東省的繁榮和巨變中迸發出來,每年春運,他們成為廣東發往全國各地的旅客隊伍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然而,如今的2024年春運,沿著肇慶一條曾經熱鬧非凡的摩托大軍返鄉路線尋訪,昔日的盛況已經不再。
在這個大軍中,有一個故事,是廣東外來務工者汪正年的回鄉經歷。十多年前,他和妻子騎摩托車回到貴州老家,穿越1350公里的距離,不僅要應對嚴寒和雨雪,還要抵擋風險與艱辛。這一幕,曾在2013年央視春晚的公益短片中感動了億萬觀眾。
這股摩托大軍的興起,是當年廣東社會經濟發展的真實寫照。然而,隨著廣東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高鐵和高速公路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摩托大軍的數量急劇減少。廣東省交通部門數據顯示,自2013年春運達到巔峰時的110萬輛次后,摩托大軍規模逐年減小。
如今,肇慶市一度繁忙的摩托返鄉路上,昔日的熱鬧已經消失,只剩下零星的騎手,他們的返鄉里程也不再是千里迢迢。汪正年夫婦選擇騎摩托返鄉,曾是為了省錢和方便。然而,現在的外來務工者更傾向于選擇自駕小車或乘坐高鐵,摩托車的身影逐漸淡去。
這一變遷背后,不僅僅是交通工具的轉變,更是廣東社會結構和經濟產業的演變。隨著廣東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密集型工廠數量減少,外來務工人員收入水平提高,購車或選擇高鐵回鄉成為更為便利的選擇。
在肇慶市的加油站,曾經摩托車大軍的車輛如今已經寥寥無幾。老劉,一位56歲的務工者,選擇騎摩托返鄉,是為了自由方便和經濟實惠。然而,他也感受到了摩托車大軍的式微,更多的人選擇了其他更為現代化的交通方式。
盡管曾經的摩托大軍已經消散,但他們留下的回憶仍深刻在心。對于汪正年來說,即便現在回老家已經更加方便,但曾經騎行回家的畫面仍然讓他回味無窮。摩托車大軍“盛況”或許不再,但這段特殊的過年回家經歷,對他們而言永遠是心底的珍藏。
隨著春運的到來,曾經熱鬧非凡的摩托大軍逐漸隱匿在交通發展的背后。這個變革,既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也承載著個體選擇的變化。廣東的外來務工者們,在追求更加便捷和現代的交通方式時,逐漸告別了昔日的摩托返鄉。而這一變遷,也反映出廣東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果。
然而,正如歲月更迭,返鄉方式的改變一樣,我們不能忘記摩托大軍所留下的深刻記憶。每一次返鄉之路,都是一次對堅韌和勇氣的考驗,是一段特殊的過年經歷,珍藏在心底。就如同老劉那樣,他選擇騎摩托回家,雖然已經變得寥寥無幾,但對他而言,那是一種自由和經濟實惠的選擇,更是一份特殊的情感。
在這個社會不斷演變的過程中,我們或許看到了繁榮的現代交通,但也要銘記曾經摩托大軍的“盛況”和那些不朽的回憶。或許,未來的春運會帶來更多不同的交通方式和新的生活體驗,但摩托大軍的歷史將永遠是我們成長過程中一部分的縮影。
最后,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在交通方式不斷創新的今天,我們是否也在逐漸遺忘那些曾經在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記的瞬間?